上海:制度创新 高校辅导员更专业化、职业化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1-06浏览次数:

让每个辅导员都有发展舞台

——上海制度创新引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一年前的年末,东华大学辅导员沈洁通过上海建立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幸运地成为了东华大学首批具有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辅导员;一年后的今天,得知上海正推出培养专家型学生工作者的人才培养计划——“阳光计划”,沈洁又蓄势待发,“我是上海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受益者,我们迎来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春天”。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认为:“要让辅导员有归属感,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活力,必须在高校形成与这支队伍工作性质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 通过制度创新,上海引领辅导员走上了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之路。

  职业“码头”让“教授级”辅导员启航

  2005年,一项针对上海高校辅导员的调研结果引起了上海教育行政部门的深思。调研显示,90%以上的辅导员认为这份工作很重要,但35%的辅导员认为他们的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或很低,这使得辅导员思转、思走现象较为普遍。

  职业理想和现实之间为何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很多辅导员认为其根源在于没有建立与辅导员工作特点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如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存在“三重一轻”(即重论文、重外语、重课时、轻工作实绩)现象,不符合职业特点的标准使专职辅导员在评审中处于劣势;在专业上,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庞杂,导致辅导员在科研和专业发展上缺乏方向。

  “我们建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并不是要给这支队伍优惠政策、倾斜政策,而是要为这支队伍找到适合其发展特点及规律的评价机制,促进其可持续地发展。”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说,“我们要让有志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有自己的‘码头’。”

  经过反复酝酿后,2007年1月,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正式出台了《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办法(试行)》,启动了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办法规定,辅导员专业技术水平的首要考察标准是工作实绩;同时,对从事学生工作基本年限提出基本要求,比如,应聘教授职务的需从事学生工作年限累计8年以上;在科研要求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

  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现了序列单列、岗位单列、标准单列、评审单列,这让辅导员们心里更有底了,目标也更明确了。

  “学校第一时间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我们,辅导员们都非常高兴,以前辅导员一般只能聘到讲师,评聘《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教授级’的辅导员。”说到这些沈洁依然难抑激动之情。 

        专业培养打造“实践研究型”辅导员

  “我们的专职辅导员中30岁以下的占了61.3%,年轻的辅导员队伍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但其生活阅历也决定了他们在担负‘人生导航’职责时的局限性。”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赵扬认为,要推动辅导员队伍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必须使辅导员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

  为培养专家型辅导员,上海着力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体系,一张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辅导员培训网络在上海建立起来了。按区域,从2005年开始,上海先后设立了11个市级辅导员培训基地和5个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针对研究生、本科生、民办高校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培训要求,开展各类专业化培训。这张培训网络包含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化培训四大模块,把各个层次的辅导员“一网打尽”。

  全国优秀辅导员、复旦大学赵强老师几年来在各个基地接受了多次的专题课程培训。“基地不仅提供实务的培训,还会有很多研究方法的介绍,帮助辅导员更好地认识学生,同时它也给不同学校的辅导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而赵强在反思和交流中发现,学生们最为困惑的,还是如何进行自我规划。为此,他发起创立了“科创中心”,帮助学生通过申请课题、参与科研;他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学习自助指南》,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学会学习。

  专业化的培养为辅导员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仅2007年上海市德育决策咨询课题的申报工作中,就收到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交的课题申请308份,其中,辅导员个人申请的课题占了48.2%。

  在做好面上培养培训的基础上,上海辅导员培训工作开始向骨干研修深化、拓展。从2008年起,受上海市教委委托,复旦大学作为教育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骨干辅导员高级研修班。为期3个月的研修中,学员们不仅要接受近30名来自哲学、历史、政治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的“头脑风暴”,还要带着问题、任务深入到上海其他市级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奔赴全国各地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基地交流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研修专业论文。此外,上海还在西藏、新疆等地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培训研修基地,每年组织骨干辅导员实训考察,拓展视野、提升能力。

  今年年底,上海市又启动了人才培养计划——“阳光计划”,选拔具有实际经验和研究能力的优秀辅导员,通过持续性的课题支持、经费资助和成果展示,培养一批骨干辅导员逐步成长为思政专家。

       多样化发展融入社会人才体系

  “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培训大大启迪和推动了我的辅导员工作。”2007年通过上海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华东政法大学辅导员侯玉芹获得了中级职业咨询师证书,成为了学校心理咨询的“小行家”。

  “我们要为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广阔空间,而这必须走出学生工作系统的‘小循环’和教育系统的‘内循环’,融入社会人才发展的‘大循环’。”在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看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必须主动纳入社会人才队伍的整体规划,提升社会的职业认同。

  与侯玉芹一样,目前上海已有500多人接受由教育行政部门与人事部门联手举办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作为全国率先推出的由人事部门认定的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上海要求学校心理咨询人员不仅要具备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同时,上海还为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进行制度安排,明确规定取得上海学校心理咨询师中、高级认证证书的,经认定可直接聘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师、副教授职务,实现了学校心理咨询师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务的无缝对接。

  同时,上海还推出了职业咨询师项目,目前,全市高校已有1000多人接受职业咨询师培训,600多人获得中级职业咨询师证书。一批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开始成长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转载于中国教育报)